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护理 > 让孩子在“破坏”中长大

让孩子在“破坏”中长大

2014-10-20 14:07:27 出处:乖乖网 作者:慧琳 幼儿早教
标签: 幼儿早教    幼儿护理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育儿问题   

“破坏”帮孩子宣泄积压的负性情绪

幼小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非常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进而积累很多挫败感,特别是当他们的要求总是被爸爸妈妈拒绝,自己又无力实现自我主张的时候,比如,想买棒棒糖,但妈妈不同意;想玩插座,但被爸爸制止时,就很容易经历负性情绪感受。

负性情绪压抑得久了,孩子就很可能选择对着其他物体宣泄积郁,比如,摔玩具或布娃娃。因为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还没有完全展开,尚不懂得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表达情绪,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局限,破坏东西往往是更直接的宣泄方式。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不是呵斥,而是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东西重要,负性情绪体验的疏导也很重要,否则,一旦积压下来,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这种破坏东西的办法不是积极的情绪疏泄渠道,当孩子倾向于以这种方式宣泄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用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画出自己的愤怒、在运动中宣泄等等。

“破坏”是扩充知识经验的契机

有时候孩子破坏,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的知识经验还比较局限,以至于好心办了坏事。比如,怕小金鱼着凉,把小金鱼捞出来包进小被子里。再比如,见妈妈总是给他洗澡,就把小闹钟也放到水里洗澡。

这类破坏行为,虽然有造成损失的一面,但也有积极意义,至少对孩子来说,破坏的后果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教训,可以让他意识到那样做的代价,比如小金鱼缺水死了,小闹钟给泡坏了。家长也可以结合这些结果跟他们讲一些常识,为什么小鱼不能离开水、小闹钟的零部件浸在水里会损坏,这样,孩子就可以以一种印象更深的方式获得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

tips:家有“破坏王”,家长不该做的

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威胁的话。因为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父母在不干涉孩子“破风”的行为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父母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