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护理 > 让孩子在“破坏”中长大

让孩子在“破坏”中长大

2014-10-20 14:07:27 出处:乖乖网 作者:慧琳 幼儿早教
标签: 幼儿早教    幼儿护理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育儿问题   

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会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喜欢“破坏”就是其中之一,但“破坏”并非毫无价值,大人眼中的破坏其实是孩子的成长。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就可以有效发挥出“破坏”内含的正面能量,让孩子在“破坏”中更好地成长。

让孩子在“破坏”中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常常是个“小破坏狂,稍不留神,就可能做出让家长抓狂的事来:把书撕坏了、墙上涂了个大花脸、玩具给拆卸得一塌糊涂、面粉倒进了洗脸盆……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就训斥加禁止,这样也许一时制止了孩子的破坏行为,但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孩子的破坏行为是特定年龄段的发展规律所致,换句话说,孩子本身就要在“破坏”中成长的,“破坏”对于孩子的发展还有积极的一面,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其中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就可以把孩子的“破坏”导向更有利的方向。

“破坏”滋养孩子的好奇心

尽管成人对于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在孩子眼里,世界却不是这个样子。幼小的他们因为涉世未深,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都是他们试图探索或学习的对象,他迫切地希望去认识甚至打开它们看个究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破坏行为常常随之而来。

拿孩子容易破坏玩具为例,试想,对于一个生活经验和常识不那么丰富的孩子而言,面对一个会发光、发声的玩具,他怎会不好奇并希望打开探个究竟呢?更何况,玩具就是用来玩的,不走常规玩法的拆卸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由此,他们把小闹钟弄得七零八碎,把万花筒给敲开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类破坏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损坏东西,但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的却是好奇心的满足。这种满足的体验要比被损坏的东西珍责得多,好奇心是童心、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是孩子探究的原动力,—个好奇心得不到滋养的孩子,是难以体验到探究快乐的,也就由此少了自觉探究未知世界的激情,这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为了避免孩子“破坏”贵重的东西,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活动环境进行一定的归置,不希望孩子“破坏”的,就不要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破坏”是孩子动作技能发展的必由之路

孩子在独立性和动作技能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自发使用原理”的作用下,自然地去做一些运用这些技能的事情,比如把书撕破之类,这就形成了成人眼中的破坏行为。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只是尝试运用新习得的动作技能(如抠、撕、敲打等)而已。

还有的时候,孩子会想做一些“好事”,但由于动作技能尚未充分发展,出现难以自由地驾驭自己意志的情形,比如,想帮妈妈刷碗,却把碗给打碎了;想帮妈妈扫地,却把地板弄得更脏……这些破坏行为,也不是他们希望的,只是他们的动作能力局限,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已。

遇到这种“破坏”的情况,家长再心疼或生气,也要谅解他们,不要责骂他们,以免他们失去了尝试的积极性。否则,当他们因为害怕“破坏”的后果变得缩手缩脚、不敢做这不敢做那的时候,其实也失去了锻炼自己动作技能的机会一就像学走路就难免摔跤、学游泳就难免呛水一样,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去动手的孩子会有很好的动作技能水平!

当然,包容孩子笨拙的“破坏”行为的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不怕孩子破坏,但同时也要教他们如何珍惜物品、保护自己。比如,想撕的时候可以去撕广告纸、不要撕书;洗碗时如何避免被打碎的碗割破小手等等。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