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孩子撕书背后的心理!

孩子撕书背后的心理!

2015-05-15 14:33:03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    早教故事   

第四,学生有被关注的渴望。高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思想意识处于半社会化阶段,他们渴望被承认,渴望被关注,所以他们热衷于拍摄撕书撒碎片的照片和视频,急不可待地发布到网上,试图引起围观。

第五,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撕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家里,而发生在学校?因为学校有大批同龄人,学校拿他们没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去个性化”群体心理。“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意识削弱、责任感丧失,进而做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更有勇气,却容易失去理智。“去个性化”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外在条件:一是身份的隐匿性,即混在人群中,谁也不认识谁;二是责任的模糊性,即法不责众。由于群体能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而毕业季的校园环境很嘈杂,学生们都很兴奋,情绪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煽动,这类疯狂而又刺激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了。

反思,教育之殇

袁主任认同我的分析,但他对如何制止学生们胡闹仍束手无策。

我问:“学生们撕书,真的是不尊重知识吗?他们撕碎的书和试卷,真的能跟知识画等号吗?”

袁主任哑然,嗫嚅道:“难道……”

我说:“孩子们撕毁的书,大部分是‘高考技巧’和‘冲刺秘籍’吧?全都与高考有关。这些书,除了题还是题,这些题,除了应对考试,对现实有什么意义?而且,这种书就像新闻一样,有着极强的时效性,每年都要更新,就算学生们不撕,又有多少再利用的价值?如果把书撕了,发泄一下,让学生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我看也算是物尽其用了。”我郑重地说,“我这样说您可能不同意,但我是一名心理医生,更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果高考压力得不到释放,可能对孩子们未来的人生构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您的任务是如何给学生们减压。孩子们心中无压力,自然不需要用这种极端方式宣泄了。”

袁主任说:“我也是家长,孩子也正上高三,对孩子的压力心知肚明,可现实不允许我们放松啊!如果对孩子少一点限制,给他多一点自由,他可能心理健康了,可是高考怎么办?考不上大学,前途在哪里?”

我沉吟片刻,说:“我来讲一个关于压力与成绩的故事吧。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去埃及旅游,他在参观了金字塔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这样的推断与历史学家此前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所以人们把布克的言论当成一个笑料。400多年后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为什么一个钟表匠的匆匆一眼比历史学家几个世纪的研究还准确?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真相一步步被揭开:布克原是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他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为什么会这样?他以为是环境使然。后来,他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在更糟糕的环境里,他的制作水平竟奇迹般地恢复了。他终于明白,影响工艺水平的不是环境,而是心情。所以,他在见到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工艺时才能做出那样的推断。袁主任,您对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袁主任豁然开朗,说:“我明白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压政策其实是在给孩子们帮倒忙。”

我说:“对。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希望您能把这个故事讲给校领导听,也讲给家长们听,少给孩子们一些压力,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和宽容,他们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