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解读3~6岁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解读3~6岁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2015-05-13 11:14:23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教育
标签: 儿童教育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发生一起10岁女童在电梯内摔打1岁男婴的案件,轰动甚广。近来,一系列的宝宝攻击行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3~6岁的宝宝处在人生开端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教育层面有效避免和制止宝宝的(隐性)攻击行为呢?

解读3~6岁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宝宝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宝宝的攻击行为源自其本能的驱力,简言之,宝宝体内天生具有某种攻击特质,或本能促使其隐藏的攻击行为借助某诱发事件最终爆发出来。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来自于宝宝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例如,由于压力大,宝爸工作之余常打一些攻击性游戏,如CF/CS,或者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如谩骂、争吵等等。这时,如果宝宝在身边目睹了这一行为,那么,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对72名3~6岁的宝宝做过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处于攻击性背景下的3~6岁宝宝,会比在无攻击背景下的宝宝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3.认知心理学认为,宝宝一切的攻击行为来自于宝宝对诱发事件的看法,即主观理解。如两个宝宝在一起玩耍,突然A把B推倒了,那么B会怎么反应呢?如果B认为A是故意把他推倒的,那么接下来他就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如打骂A;相反,如果B认为A不是故意的,那么可能一句“对不起,没关系”就能解决这次的“小事故”。

“宝宝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解释

当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宝爸宝妈不良的行为示范。

如果宝爸宝妈经常在宝宝面前争吵、谩骂甚至打架,无形之间会给宝宝一种压抑或家庭不幸福的心理体验,俗话说“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宝宝的认知系统就接受了这样的应对模式,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

2.宝爸宝妈对攻击者的行为表现做出不正确的态度。

在自己宝宝受到攻击时,是鼓励宝宝“以牙还牙、以恶还恶”还是冷静智慧处理,即宝爸宝妈的引导方式将关系到宝宝的处事风格。

3.宝爸宝妈对宝宝过分地溺爱。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宝宝是整个家庭的“小霸王”或“小皇帝”,长期以往,会使宝宝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当外界或其他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便容易采取攻击的行为以示反抗。当然,宝爸宝妈对宝宝过分严厉也是不恰当的。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