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熊”孩子的破坏欲是怎么来的

“熊”孩子的破坏欲是怎么来的

2016-01-26 17:59:13 出处:乖乖网 作者:猫咪 育儿心得

于是我走过去,先赞许了点点的行为:“这个节奏很好听!”然后做出惊诧的表情说:“点点,你是想创造音乐对不对?”点点立即得意地说:“是的,是的,你听!”我立即按住点点的手说:“你要创造音乐很好,但是你选的这个工具不是太好,声音太大容易干扰到别人,而且盘子也容易被你弄坏,你想想看,能不能挑选一些其他工具代替?”点点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想一边在家里到处找,有的他拿不准的还先敲出来试听。不一会儿,他拿了几个纸盒子,还有一些塑料盆,我让他到阳台上,他就在那片区域玩了很久敲击音乐的游戏。

所以,当孩子做出熊孩子的行为时,不要给孩子贴上“调皮”“淘气”的标签,而是要学会“剔除”其中的破坏性因素,去建设其中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3.给“熊”孩子多一点包容和引导

“熊孩子”可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破坏性,当然社会没有义务为熊孩子的行为买单,所以需要家长把握其中的度,尤其要把社会危害性夸大,让孩子理解“公民行为”的边界,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这也是教养的体现。至于在家里,尽管社会不予认同,家长还是要去包容孩子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过失。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在这些“熊”行为中逐渐纠正自己行为的偏差。“亡羊补牢尤未晚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哲学就允许尝试、允许失败,更何况“熊”带来的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所有这些都是个体成长的宝贵经验,更是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

小结:每一项“熊”行为的背后都意味着孩子发展的新可能,如果没有这些尝试和错误的交叠,又何来创造性呢?“熊孩子”总是更有活力,更有想法,更有胆量,更有行动力……事实上,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家有“熊孩子”实际上是一件幸事。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