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我们的孩子安全吗?儿童玩具中的隐形污染

我们的孩子安全吗?儿童玩具中的隐形污染

2015-07-31 15:40:59 出处:乖乖网 作者:慧琳 儿童护理
标签: 儿童护理    铅中毒   

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经过抽样调查显示,三成儿童玩具中含有有害重金属。这件事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孩子安全吗?儿童玩具中的隐形污染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具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也可以帮助孩子启发智力,并且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且更习惯将玩具放入口中。所以,如果有害重金属(如铅、砷等)被应用于儿童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中,其对儿童造成的威胁就会更大。因此,世界各国对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都进行了重点控制与监管。

为了深入了解儿童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绿色和平”与“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在 2011年11月至12月间进行了一项合作调查。他们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香港的儿童产品市场上随机购买了500件儿童产品,分别检测了产品中6种有害重金属的总含量,包括铅、锑、砷、镉、铬和汞。调查结果显示,500件产品中有163件样品含有至少一种有害重金属。

一、儿童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

1. 三成产品被检出含有害重金属

在 500 件儿童产品中,共有 163 件、占总量 32.6%的产品被检出含有至少一种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包括铅、锑、砷、镉、铬和汞。这些产品有购自百货商场以及超市的高档产品,也有购自批发市场的小品牌、甚至“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这表明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不与产品的品牌、购买地与产品种类直接相关。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接触到多种重金属危害的风险。玩具、文具等用品是儿童接触到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儿童触摸、舔咬、吮吸或吞食部分产品时,可能接触到产品中的有害重金属;此外,在儿童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重金属可能会释放到周围的灰尘中,从而被儿童吸入体内。具体检测结果详见下表。

儿童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总结

金属元素 检出含有害重金属的样品数量 比例

铅(Pb) 82 16.4%

锑(Sb) 66 13.2%

砷(As) 52 10.4%

铬(Cr) 24 4.8%

镉(Cd) 8 1.6%

汞(Hg) 5 1%

2.儿童产品中铅含量超标显著

在500件儿童产品中,有48件、占总量9.6%的产品,其含铅量超过中国对玩具中铅含量(含铅总量)的规定限值 600ppm(百万分之一)。这些产品包括:儿童水杯、塑料玩具球、儿童拖鞋、遥控车、书包等。其中,一款银色的儿童戒指铅含量高达120000ppm,超出中国规定限值的200倍。

铅被广泛应用于消费产品中。瓷器、塑料、涂料、焊料以及化妆品中都可能含有铅及其化合物。铅的来源有很多,包括涂层、汽油和其他消费品。摄入铅的途径包括空气、食物、水、灰尘和土壤。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被人体吸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产品及油漆里的铅是儿童暴露于铅污染之下的主要途径之一” 。

儿童更容易暴露于铅,因为儿童可能会通过将玩具、手指等放入口中的行为接触到产品涂层或灰尘中的铅。铅影响儿童发育中的神经系统,较低量的持续接触即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如降低智商,引发学习障碍,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等。铅很容易累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于人体内会严重危害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严重时可导致大脑的损伤甚至死亡。科学研究发现铅并不存在对儿童健康安全的暴露剂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明确提出:“人体内的铅含量没有安全阈值,人体对铅的安全暴露值应该为零。”

基于产品中的铅对儿童严重的潜在健康危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淘汰和禁止铅在玩具和儿童产品中的使用。例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2009 年 8 月 14 日之后,产品涂层中含铅总量限值降至90ppm。

在此次检测中,其他没有超过中国规定的铅限值的产品中,有34件、约占总产品 6.8%的产品,其铅含量超过了目前国际上更为严格的产品铅含量限值 90 ppm。这些产品包括:铅笔盒、银色手枪玩具、乐器玩具、悠悠球、小汽车、魔方等。

3.七成产品不含有害重金属

有337件、占总产品67.4%的产品,不含有害重金属。这表明,有大量生产厂商已经能够做到在儿童产品中消除有害重金属的使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上实现“不含重金属”的产品是完全可能的。大幅降低产品中铅含量的限值并不会导致大量生产企业不能达标,中国应该、也有能力进一步收紧产品中铅含量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未检出有害金属(或低于可检测值)的儿童产品,并不一定是完全安全的,因为本调查没有考察可能存在于儿童产品中的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如邻苯二酸甲酯、双酚A等有机化合物。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