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怎样教孩子背诵

怎样教孩子背诵

2014-12-08 14:10:37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育儿    早教知识    早教故事   

背诵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记住,二是浸润中国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死记硬背,事倍功半

孩子小的时候要不要背点唐诗宋词、名家名段?家长很关心,希望得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好照着去要求孩子。答案倒有,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具体情况也不同。

孩子背诵

女儿刘莐四五岁时,我曾带着她背过一些少儿开蒙的经典,如《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等。我当时是这么想的,孩子小的时候,心思单纯,受到外界的干扰少,机械记忆力强,这么好的资源浪费了就可惜了。我最喜欢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教她背这首长诗,全诗36句,每周背4句,不到俩月就滚瓜烂熟了。那时孩子才四五岁,并不明白诗里说了啥,靠的只是死记硬背。她喜欢吃荔枝,就教她背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可能懂一点,但也多是机械记忆,没用多长时间就背下来了。

现在回头看,没啥效果。她的语文学得好、传统文化底子厚,成绩高(2009年高考语文138分,作文满分),跟小时候死记硬背关系似乎不是很大,功劳应该归结到后来的大量的读写实践上。本以为小时候背诵的东西不管理解不理解,到大了可以从记忆深处调出来反刍,事实却像吃螃蟹,费力甚多而所得甚少。

不是孩子不争气,实在是人类记忆机制太奇怪。现在,有一项关于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记忆会在7岁这一年迅速衰退,到八九岁时,大部分孩子只能拥有少得可怜的童年记忆。所以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小时候《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一上学如流的倒背往往只剩下“首百三诗唐”五个字了。

当然,这或许是我的一家之言。最终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定,不可一概而论。

节奏感、韵律感,唱儿歌也能实现

说到这里,看起来我在反对孩子背诵,其实没那么绝对。我反对的是这种情况,道听途说背古诗文对孩子好,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就逼着背,本来是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的快乐童年,却被古诗文玩了——玩乐、游戏、接触大自然,是儿童的第一要务。

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人生的路径也不同,应该有不同的童年。有的孩子在记忆上没有天赋,不一定非得在记诵上勉强他。顺其天理,顺其自然,最好。当然,如果孩子愿意背,拿它当快乐,那就背呗。即使大了记不住,也能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终生不会忘掉——其实,背诵诗歌韵语,对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这一项功能,倒是应该重视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背呢?节奏感和韵律感咋培养?好办。有个所有孩子都会喜欢的方式——唱儿歌。

“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玩过跳皮筋的孩子张嘴就来,这根本不需要正襟危坐地背诵。因为儿歌是有韵律有节奏的,还能跟孩子的游戏结合到一起,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当然喜欢。明朝的吕坤还专门为当时的孩子们编了一本儿歌大全,名为《演小儿语》,其中大多是没有意思的却符合孩子接受能力的儿歌,如“老王卖瓜,腊腊巴巴。不怕担子重,只要脊梁硬”,“讨小狗,要好的。我家狗大却生痴,不咬贼,只咬鸡”。读来都朗朗上口,理解起来不艰难生涩而有趣味,尤其可贵的是没有成人的道学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孩子小时候的世界是充满奇特想象的,顺其所好,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不管要他学什么,都要以保护好想象力为前提,这才是终生的财富。

记诵,是有办法的

孩子上学后,按教材要求也需要背诵一些诗文,老师还会留作业。但如果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更可悲的是,好不容易背下来了,孩子却无法灵活应用。

怎样才能记得不苦逼,用得又灵活?方法很多。

南京大学的徐雁先生编过一本《读书大辞典》,里面介绍了很多学者的读书方法,比如钱钟书、金克木等等,每人一节,家长读读这本书,会大有启发。

我个人最欣赏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方法。他读一本书,是要读五遍的。比如一本书里有十篇文章,丰子恺先生会在第一篇读完后,在上边画一个横,第二天开始读第二篇时先读第一篇,第一篇上画一个竖,当然这时候读第一篇的速度就快些了。等到读第五篇时,第一篇就已经写了一个“正”字。读到第六篇时,第二篇已经写完一个“正”字。这样读完一本书,就等于读了五遍,既理解得透透的,又记得牢牢的。其实,前辈学人的功夫,都是在熟读而后成诵的基础上做成的。

这个读书方法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记忆第一天是遗忘最快的,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今天背一首诗,明天可能就忘掉一半,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学而时习之”。

还有很多不错的方法,比如摘记法、批注法、写心得等等,前人的方法都可借鉴,最要紧的是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要和孩子对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要让孩子感觉记忆这些东西“有用”。

刘莐小时候,有一次到河边去玩,看到水面上有波纹涌起,问是怎么形成的,我告诉她,是水下面有鱼在游泳,冲到水面的时候,就形成了波纹。我引导她回忆背诵的《春江花月夜》,她一下子想起来:“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就是运用——学,要在生活中及时运用。没用的东西,谁都懒得记;记住了也会忘掉。

如此,孩子就学得快乐,有兴趣,语言、思想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