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校园开学为何频频发生惨案?

校园开学为何频频发生惨案?

2014-09-05 13:06:58 出处:乖乖网 作者:园园 法制教育教案
标签: 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方法   

每年的9月1日正是新学期的开始,但是,今年的开学季却显得格外的悲伤,频频发生的校园惨案打破了以往的平静。为何会发生如此多的惨案呢?是教育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8月31日,江两上饶市横峰县港边乡一名14岁少年求学受阻跳入水库,母亲随后跳下水库,抢救无效后母子双双遇难:

同样是开学前一天,上海浦东张杨路1657号桃林公寓,一名初三女生将书包留在楼顶,跳楼自杀;9月1号,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东方小学,一位父亲因女儿无法顺利报名入学,在校园内持刀砍死3人,砍伤6人后跳楼自杀。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逢9月1号这个新学年开始的日子,学生、家长、老师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梢。而今年,开学伊始,频发的校园悲剧却打破了平静。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美满的家庭,就这样粉碎在校门口,极端的例子却无一例外都选择在开学前用鲜血控诉.可是究竞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绝望?

让美丽的校园成了 “鬼门关” ?

漠视生命教育,制度出了什么错

在开学前夕出现如此之多的悲剧,有些人把问题归咎于学校。

如果不是学校设下“关卡”,让学生无法顺利入学,如果不是学校强加给学生家长重压,导致不堪重负,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

诚然,在悲剧事件中相关学校、老师是一个因素,因为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无条件卒受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可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校违规办学,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地方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学校违规行为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长、学生在维护自身权利时所采取的方法,应该以合法合理为前提,不能用极端的方式,用伤害他人、伤害自己来维护本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这不仅无助于解决事情,还会加剧矛盾,造成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这些家长和孩子会采取如此的方式呢?这还要回归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中。

呼吁“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可实际的作用有多少呢 ?优势教育资源的争抢,髙考升学的巨大压力,甚至是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问题,都让“应试教食”的现实无法改变,除了书本和考试,其他的教育都是次要的,可以被忽略的,关于人生、道德、生命的教育几乎被遗忘在角落,无人提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也许一两起学生自杀事件不能认定“中国式”教育的失败,但漠视生命教育,这样的悲剧依然会发生。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平等造成择校热,求学难;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某些学校不规范的办学和霸王校规......当然,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但教育乃百年大计,现实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这些问题凌驾于生命之上,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生命的尊重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

回首过往,我们的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次考试失敗便离家出走,升学受挫便寻死觅活,甚至只是被老师、父母批评两句,便觉得压力山人,跳楼上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提醒着我们的学校、家长,应当重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更要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

而作为家长,父母们也要以身作则,不要把个人对社会、生活、学校的负面言论、负面情绪表露在孩子眼前,多一些正能景的传递,多一些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感恩,让孩子从小建立起积极、阳光、向上的健谈心理。

懂得维权,更要有正确的维权方式

想要让一种制度有所改进,参与者的维权意识非常重要。但维权应该合理、合法,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解决。

对于学校的违规操作,可以寻求媒体的帮助,必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总之一定可以让事情得以和平的解决,有何必用过激的暴力行为呢?更何况这样做的后果更为严重,事情不仅无法解决,还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式”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教育制度改革至今,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成效,可对于迫切的现实压力,这点力度还远远不够。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增加了家长、学生压力,让父母和孩子焦虑不安,扭曲着他们的心理。

教育的本事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一方面,教育是发展,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而最根本的任务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提升自身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与之相关的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则应该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

“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中国式”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让校门真正做到人人进得去,人才出得来,而不是成为绝望的“鬼门关”。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