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碎碎念,你用对了吗?

碎碎念,你用对了吗?

2015-08-08 11:26:35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教育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1

游泳馆要闭馆了,许多孩子玩在兴头上,各派家长使出绝招:

“事实派”家长,摆事实,讲道理,看到孩子无动于衷,有人背包做欲走状,激怒了孩子。

碎碎念,你用对了吗?

“吓唬派”的家长,专挑惊悚的说:“保安叔叔带警棍赶人了!”“晚上有鲨鱼哦!”……这招对年幼的孩子貌似有效,大孩子却作出嘲笑表情。

“利诱派”的家长抛出诱饵:“去吃夜宵了”“回去给你看电视!”……这招对某些孩子有效,也有孩子讨价还价。

“行动派”的家长跳进泳池,把孩子捞出来。这种方式,貌似效果好,实则压抑了孩子个体的感受。

“逃避派”的家长,以爷爷奶奶为主力军。他们直接请管理员关掉一半的灯,逼着孩子们撤退。等孩子一上岸就浴巾、水杯、零食伺候。

我发现一位中年父亲蹲在岸上,对水中的儿子说:“我知道你还想玩水,今天你进步了很多,我感觉你游得比昨天好。可是,游泳池快要闭馆了,顶多还有十分钟,这里就变黑了……”

五六岁大的儿子,一边听着爸爸唠叨,一边用腿踢水。这位父亲接着说:“我本想咱们按时回家,我可以看会电视。看来我的电视泡汤了,昨天的情节是……不知道我今天能不能接得上……宝贝,你喜欢玩水,是不是想多待一会儿?”

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说:“我还想再跳几次水……我喜欢游泳池。”

“我知道你不想被赶出来……”这位爸爸喋喋不休,讲自己小时候被游乐场管理员驱逐的故事。他说话时不愠不火,满面真诚。

不过,我发现这位父亲的“碎碎念”颇有效果。一阵抽泣后,小男孩自己平静下来,乖乖离开泳池,收拾自己的东西,快乐地跟着父亲走了。看到他们父子兴高采烈地讨论“电视节目”,我向这位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这场“碎碎念”中,这位父亲只讲事实,并不胁迫孩子。自始至终,他态度平和,耐心温柔,富有同理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因儿子起初的不顺从而失落,更没用一个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

2

日常生活中,有三种错误的“碎碎念”,颇类似于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徒弟们的交流方式。

正如唐僧动不动就贴“泼猴”标签一样,很多家长一看孩子不乖,就给孩子贴上“太皮了”“人来疯”“不听话”“发神经”等标签,当着众人念叨。有些孩子貌似脸皮厚,内心却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自信。大多数孩子,会被家长激烈的情绪和批评词汇唬住,根本领会不到话语中的本意。

第二种“碎碎念”,是唐僧的看家本领——“紧箍咒”:有些家长营造紧张的气氛,挑起孩子的恐惧感来控制孩子;用刺耳伤人的词语戳痛孩子,让其感到羞愧。孩子表面上让步,内心深处却极度无助。

还有一种温和的“碎碎念”,颇像唐僧赞赏沙僧的方式。家长用貌似肯定的方式委婉地控制孩子,让孩子失去说“不”的勇气。比如,当孩子想拒绝时,家长说“我知道你是最乖的”,或者家长一遍遍跟外人吹嘘“我家孩子从不惹我生气”……这种碎碎念,缔造了许多外表优秀却内心痛苦的“成功者”。孩子们降服于家长们不断重复的暗示性话语,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去讨人喜欢。然而,他们内心深处一直困惑:我为什么如此渺小、没自由?

将成功与失败的“碎碎念”对比后,我们明白:“碎碎念”是中性的,成败与否,在于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举例说,孩子房间脏乱不堪,你要求他打扫而他不愿意。这时候,错误的碎碎念是不断唠叨——“房间干干净净的,你才会舒服”“你是爱干净的好孩子,为什么不打扫呢?”“你不觉得生活在猪窝里很糟糕吗?”“你这个不听话、脏乱差的坏孩子”……人们很少反思:当孩子被气势夺人地诘问时,是否会感受“我要人来告诉我应如何感受吗?”“我真那么糟糕吗?”……纵然孩子屈服于你,打扫卫生了,但他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故此,有些孩子在家里会打扫卫生,然而当他一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就恢复“在猪窝里惬意生活”的本来面目。

正确的碎碎念,基于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家长要表达:即使孩子说“不”,即使他不改变脏乱差的习惯,他依旧是可爱的孩子。

正确的碎碎念,基于家长真诚的态度。希望保持房间清洁的人,是家长自己,而非孩子,那么我们就真诚地对孩子说:“我希望房间保持干净,你是否愿意帮助我?”

正确的碎碎念,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只陈述事实,不使用羞辱性的词汇。比如:“垃圾桶3天没倒了。”“地板上的灰真多啊!”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完整的个体,赋予他尊严与自由的话,即使孩子不帮忙,我们也可心平气和,让他在看着我们劳动时感到轻松,没有负罪感。稍后,孩子看到清洁的房间时,他或许会心悦诚服地感受到井井有条的好处。长大后,他或许会变得爱干净,或许会找一个爱干净的人一起生活。

无论何时,当孩子感到被接纳、爱与尊重时,内心的自觉才能生长,才能感受到大人提的是“建设性的意见”而非“一味的贬损”。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角色从“孩子否定者”,转换为“孩子欣赏者”,如果我们慢半拍说话,把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话,在大脑里过滤一下,那么我们的碎碎念内容会随之改变,亲子间的互动也会随之改变。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