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2015-02-07 13:21:31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护理   

其实旅行这件事,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在孩子成长的熟悉环境之外给予更多环境刺激,让他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最终成为一个更像他自己的样子。

作为亲子旅行的鼓吹者,我跟身边很多家长一样,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昨晚6岁儿子弹钢琴,触发了我的一点情绪。他新学了一首短曲子《很久以前》,弹着弹着就开始自己即兴填词唱:“很久以前,我们去雪乡呀,一起玩雪、多快乐……”表情陶醉,情不自禁。让我仿佛看到了年前带他在雪乡的山坡上滑雪、爬山、跑来跑去的情景,还有大雪中他趴在雪圈上,让我一次一次助跑加速,然后用力把他和雪圈一起顺坡推下。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直带他不停出门旅行,先后去过了承德、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西安、西藏、湖南和厦门。但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经历在他心里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当我们聊起去过的那些地方的经历,我惊讶地发现,他能够回忆起很多吃住玩的细节,却往往记不住我刻意带他去过的景点名字。这可能就是大人和孩子对于旅行这件事根本的差异吧。 

我们成年人的旅行,多是抱了一份功利心,比如舒缓压力、实现梦想、邂逅爱情等等。而孩子的目的要单纯很多,他们喜欢随遇而安,一旦在旅途中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就很快投入其中,根本停不下来。 

暑假去拉萨时,我们住在仙足岛的一家客栈。主人家养了一只叫“土匪”的小黑猫,儿子立刻就为它着了迷。他跟着小猫在院子里上蹿下跳,用不知谁扔在院子里的旧腰带、旧网球逗弄小猫,跟客栈老板要了猫食和牛奶,还从妈妈的包里找零食来喂它。足足一个下午,不管我们怎么催促引诱他出门,他就是死赖在那里要和“土匪”玩。甚至后来我们换到别家客栈住,他还央求着要回去再看看“土匪”。在拉萨的那几天里,他心里时时想着的只有这小猫,什么纳木错、布达拉宫,仅仅去过而已,全没太当回事。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沉浸体验”——被科学实验证明了的幸福体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大人评判旅行的价值着眼于“有用”;而孩子则只关心是否“有趣”。如果一路上只有眼巴巴看着的景色,没有能上手摸甚至上嘴啃的玩意儿,那在孩子心里必然是乏味之极、不如不来的。不仅于此,孩子的兴奋点往往在大人的计划之外,重金打造、精心安排的旅行计划未必能讨得孩子的欢心。有时随着孩子的心意乱走瞎逛,反而会收到意外惊喜。 

其实旅行这件事,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在孩子成长的熟悉环境之外给予更多环境刺激,让他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最终成为一个更像他自己的样子。

这里所说的“无用”还包含着另一个意思,如果你想评判带孩子出门一趟的花费是否值得,很可能会沮丧地发现,那些钱仿佛是打了水漂,而且连个水花都没看见。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带儿子在长沙火宫殿and南京夫子庙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而孩子非去吃麦某劳肯某基;在岳麓书院or避暑山庄里,他压根不关心那些玻璃文物柜子里到底放的什么东西,而是急火火地告诉大人说他又看到了一个藏身的好地方,再玩一次捉迷藏肯定不会被逮到……那么,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在某个瞬间产生过“老子花这么多钱和时间,难道就为了不远万里地陪你来玩这个”的怀疑。 

然而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驾车出游时看着儿子从后座上的“睡客”成长为时时盯着仪表盘和交通标志、不时提醒你超速了、前方禁止左转等等的开车小秘书;跟小伙伴聊天的时候,介绍自己在海边用沙子堆水长城、在高原上徒步6公里后搭顺风车的经历时,你也一定会觉得旅行是值得的。 

好吧,抛开个人的主观感受,如果非要从功利的眼光出发找到旅行的好处或作用,我觉得下面这个例子或许是个证明——旅行有助于孩子学业表现。 

知乎上曾有热帖讨论“仅凭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题主“小隐于小林”是一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有门课的老师每年都会让清华新生做一个背景调查,每到其他大学讲课时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同样的问卷。里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虽然样本量不算大,但是这位老师从持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清华的学生跟普通高校对比,上大学之前活动半径更大、去过的地方更多。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2013年入学和20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而经管学院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这些都遥遥领先于一所西部211大学(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 

他从中得出一个推论,于是对学生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好的,重点就在这里。文章原本的意思是说,活动半径了体现家庭的经济能力。但我得到的启发是:有更多旅行体验的孩子,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更优秀。儿童时期的旅行,会帮助他们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更成熟地去对待学习这件事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附带的好处——比如知识储备更丰富,写作素材更丰富、更有包容心、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还有如何调节与周边人的关系等等。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调查实验和数据支撑,只是和那位清华老师一样做出了自己的推论。

另外还有可做例证的现象就是,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提倡教育的国际化,校方和家长都尽力给孩子提供到国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很欢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学习和寄宿。如果仅仅着眼于学习的短期效果,那么除了有助于学习外语可能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但是我们都很清楚,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的价值是无价的。这跟判断旅行的意义很相似。很难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量化,但是你确实能体会到价值所在。 

老在家呆着,这个孩子未必就一定会变得狭隘和愚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他经历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后,他会产生怎样的兴趣和志向,以及那些体验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就有一件小事会让他怦然心动、念兹在兹,谁知道呢?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