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早教 > 幼儿园大班培养交往能力

幼儿园大班培养交往能力

2014-12-19 14:58:52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幼儿早教
标签: 幼儿早教    幼儿园教案   

目前,我国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比较突出,如好逸恶劳,高傲自大,骄横任性,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自私霸道,意志薄弱等等。独生子女某些优良或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人为的独特环境和特殊的教育所造成的。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缺乏包容的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

幼儿园大班培养交往能力

(一)未成年人社会性包容发展的缺失,带给我们的警示

案例一:“没听班长的话”

河北省一名11岁的小姑娘,被以班长为首的三个同学几次施以拔头发的“惩戒”,满头乌发差点被拔光,致使小姑娘有些地方的头发已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而小姑娘被拔头发的原因,居然只是因为她“没听班长的话”。

案例二:起初是恶言相向

难以想象,这是最近发生在3个十二三岁孩子身上的惨剧。受害者田田(化名),是河南省长垣县某中学一名初一学生,而对他痛下杀手的则是他的两位同学。事情起因很简单:田田此前把自己的500元压岁钱借给他的同学程程(化名),但此后多次讨要都被程程以各种理由推托。田田再次找程程讨要,结果发生口角,把程程惹怒。随后,程程找来另一名同学,带着斧子和锤子,将田田叫到男厕所,对田田痛下杀手,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起初是恶言相向,拳打脚踢,然后是拿出斧子和锤子,对着受害人头部猛砸。顿时,受害人血肉模糊,当场死亡。而两名凶手则收起凶器,不慌不忙地在附近的水池边洗掉手上的血迹,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包容性发展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势在必行的举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这包括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未成人的教育、净化社会环境等等。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行为和心理品质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二)大班幼儿个性初具可塑性大,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包容

俗话说: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社会包容性发展是在与同伴和群体互动交往中进行的,在互动交往中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和其他同伴,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学习尊重他人的需要,乐意与同伴合作活动,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喜欢班集体,能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接纳和认可。

幼儿园大班孩子,其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爱说、好动,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幼儿的情绪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情绪有时会持续较长时间。比如,有的孩子早上受到批评或同伴间发生不愉快,整个半天闷闷不乐。而且,逐渐变得感性,有意识有要求和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有一定的发展,喜欢自由活动,渴望参加成人活动,盼望自己快点长大。

案例一:我不想玩

最近两天,诚诚的情绪有些反常闷闷不乐提不起劲来,问他也不说话,连最喜欢的表演游戏也兴趣缺缺。于是我悄悄观察。游戏开始了,今天表演区和昨天上演的节目一样,表演诗歌朗诵《落叶》和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这时几个选择表演区游戏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说着什么,诚诚兴冲冲地走过去伸着头听了一会,然后手舞足蹈地说了一会儿话,就看见其他小朋友纷纷摇摇头,没两分钟他就低着头独自一人走到角落里坐着,眼睛不时地瞟一眼表演区,看着其他小朋友在玩,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言。我走过去问他:“诚诚,你怎么不去玩游戏?”他一边抹眼泪一边回答:“我我我不不不想玩。”于是我游戏结束后又询问了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诚诚为什么没有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小朋友说:“他说不好,听得我们心里很难过(因为口吃),让他再练习,等学会了再让他表演。”

案例解析:

大班幼儿的思想情感已经不那么外露,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顾虑,遇事不愿意向成人求助,喜欢独立解决。

别以为偏见和歧视只存在于成人世界,其实,在孩子小小的头脑中早就有了这些观念,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孩子会将这种观念发展为奚落甚至敌意的反应。5-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殊阶段,它是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最佳时期,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包容。

案例二:滥竽充数事件

我们每周三下午安排了“成语故事会”。班里有个孩子叫洛洛,这个孩子在口头语言表达上优于同龄孩子。一天宁宁妈妈找到我,“吕老师,你们班是不是有个小朋友叫洛洛?”“是的,怎么了?”“老师是这样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宁宁一直闹情绪不愿意上幼儿园,他说洛洛和小朋友说他笨死了,连简单的诗歌都不会。他告诉我会背,但是有点磕磕巴巴。于是我告诉他下次有小朋友说他,就背给他们听。好不容易才把他哄好。这不,昨天他说洛洛和其他几个小朋友说他滥竽充数,今天他就是不肯来上幼儿园。”“宁宁妈妈您先别着急,我们是学了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孩子在运用时可能有不合适的地方,我和马老师了解一下情况,晚上我和您联系。”原来,上两周新学了一首诗歌《毕业诗》,准备毕业典礼上表演的,前几天下午王老师布置任务让大家回去好好背熟,让小组的小朋友互相检查。因为句子比较长,宁宁还没有掌握,当老师让会背的小朋友集体站起来朗诵时,宁宁怕小朋友说他,就“勇敢”地站起来,和大家一起行动。谁知道让站在他旁边的洛洛给“揭穿”了,还说,老师说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就是滥竽充数,然后就引发了上述的“滥竽充数”事件。

案例解析:

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洛洛对于滥竽充数这个词的解释和表述很准确,但是用在小伙伴的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宁宁是中班插班进我们班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同龄孩子迟缓。虽然老师在言语和态度上没有表露出来,但是每次个别辅导都有他,慢慢的孩子们对他就有看法了。而洛洛的态度和言行渐渐地影响着其他的孩子。

以上这些表现,说明5—6岁幼儿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也就是说,个性的形成过程已经开始。从此,幼儿的心理活动,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面,而是在心理系统背景下的活动。当孩子对某些事或某些人有一些看法时,会通过语言和行为上表露出来,成人可以透过这些表象帮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不过,应该着重指出幼儿期所形成的,只是个性最初的雏形,其可塑性还相当大。

游戏促进大班幼儿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一)游戏促成大班的同伴和群体的交往关系,使其社会包容性得以发展

幼儿同伴和群体的交往活动与社会包容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了交往,社会包容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幼儿来说,交往活动是在游戏中开始的,可以说游戏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进行游戏就必须进行同伴间的互相交流,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一方面要理解别人的意愿、主张、态度,并作出反应,幼儿的包容性发展在各种合作性游戏中就得以发展。在游戏中,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包容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案例一:

课间休息时间,小朋友都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玩具拿出来放在走廊中,宁宁的变形金刚很快引起了几个小朋友的注意,一下子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宁宁你的变形金刚在哪里买的?”“宁宁能给我玩玩嘛?”游戏时间一到,宁宁拿着新玩具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到教室的一角,围坐在一起,他有模有样地讲着“变形金钢”的多种变型方法,不时地停下来,给其他小朋友轮流摆弄着,还不停嘱咐小朋友“要慢一点,轻轻的,不然会掰断的”。

案例解析

在出现玩具的情况下,他们的交往明显活跃起来。一个小小的玩具很快就能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宁宁在讲解变形金刚的玩法时,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俨然就扮演起小老师的样子。虽然他刚开始显得有些局促,语言表述不是很清楚,讲解过程中也不断地停顿,但是孩子们仿佛忽略了这些不足,仔细地聆听着,不会的地方还认真地问。他耐心指导其他的小朋友,与平时生活中的那个胆怯的宁宁截然不一样,充满着自信。变形金刚玩具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形成交往的技能。分享、协商、谦让、轮流等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二)游戏提供大班孩子社会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机会

游戏是缩小的成人社会,凡是幼儿接触到的社会领域,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反映,这样孩子便有机会将现实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用以实践,去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动作模仿正是一种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扮演不同角色,要理解角色关系,学习和模仿角色行为,从中学到角色的义务、责任和权力。

案例二:

佳佳是特别内向的孩子,在班上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但这个孩子自理能力很强,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医生,从小培养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医院游戏开始时,我请佳佳来介绍医生每天的工作,并且请她示范给大家看,在游戏中老师把她在游戏中的表现录下来,供大家学习。很快小朋友的医院游戏玩得像模像样。

案例分析

孩子之间的学习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比成人的教授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而且能增进同班的交往,让孩子的社会包容性进一步发展。

(三)游戏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发展,能帮助幼儿控制情感的冲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孩子的情感发展逐渐内敛、自制以达到稳定,这一切也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幼儿感情冲动正是因为幼儿的自我中心加上自制能力弱所导致的,而游戏能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问题,游戏的规则又使幼儿自觉放弃直接冲动从而克制自己,延迟满足,因为孩子对游戏的需要胜于一切。

案例

浩浩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控制能力差特别好动坐不住。每天都有小朋友向老师告他的状,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特别喜欢下棋,每天游戏都会选智力区,只有下棋时他才能稍微安静。每天也只有老师陪着他下棋,时间一长他也觉得没趣。于是我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浩浩,你想和小朋友下棋吗?”“想,可他们都不和我玩。”“知道为什么小朋友不愿意和你玩?”他把头转向一边不说话。“吕老师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和你玩,你想知道吗?”他歪着头看着我一脸期待的模样,我看着他不说话,他慢慢把头转过来,眼睛直视着我,我接着说:“你和小朋友下棋时,每盘棋下完才能休息,中途不能离开,第二输了可不能耍赖皮,哭鼻子,你能做到吗?”他咬着嘴唇想了半天才慢慢地点头。于是我帮他安排了一次活动,让他把飞行棋的游戏规则主动地告知小朋友,从头到尾一直在陪伴着,在整个一盘棋的过程中,偶尔会发脾气,我用语言、眼神、手势不停地提醒他。第一次的尝试让他有了成功感,于是我安排不同的小朋友和他下棋,慢慢锻炼他,一段时间下来,浩浩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动不动就大叫哭喊了。小朋友也会主动找他玩下棋的游戏。

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游戏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且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完全地融入其中,很自然地接受各种信息,学习各种技能,而且乐不知疲。

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儿童的发展在游戏中实现,在游戏中角色关系和现实同伴关系,让孩子在与同伴和群体中的相互碰撞、相互磨合、相互模仿、相互学习,使得社会儿童社会包容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