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1—3岁 > 幼儿早教 > 孩子们的作文为何常常让父母不满意?

孩子们的作文为何常常让父母不满意?

2015-04-01 14:15:38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方式   

孩子们的作文为何常常让父母不满意?因为分数低。那为什么不多打点分数呢?其实,作为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愿意多给孩子分的,可是很多作文“思想肤浅,逻辑混乱”,再加上歪七扭八的书写和稀奇古怪的错别字,还有涂得黑一块白一块的的卷面,给高分,实在是问心有愧。说孩子的作文“没得‘想法’”是通俗说法,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没想法就是没思想。没思想的文章软塌塌就像一堆烂泥,自然拿不到高的分。

孩子作文,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立意肤浅,结构平面,低价值甚至无价值,板子不能打在孩子身上,也不应抱怨学校和老师。年轻父母要从自身努力起,从自己家努力起,保护孩子已经有的想法,让孩子一直能有“想法”,并引导孩子把想法留下来,这意义真的大了去了。

孩子们的作文为何常常让父母不满意?

孩子本来是有想法的

心理学认为,想法是孩子很容易就能产生的,只是大人们常常忽视或者扼杀孩子的想法。孩子小的时候,不仅有想法,而且想法真实有趣。几乎每个孩子都爱追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爱追问事物的存在与消失。比如,洗澡时澡盆里的泡泡,孩子会很着迷。他会问:“妈妈,刚才盆里有好多泡泡,我用脚踩,它们就没了,它们去哪儿了?”可惜,父母那时回答简单,出言不慎,“烦死了,小孩家哪有那么多问题”。天长日久,孩子的嘴就让父母给封了。堵住孩子的嘴,就阻止了孩子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别说孩子日后话说不好,作文写不出来,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是极其不利的。

对于孩子已经有的想法,父母应该给予尊重,有的还要给予积极的赏识。孩子稍大,懂事以后,便开始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见到的人、物、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在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听孩子说。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思考意识,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而且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对孩子加以及时地引导。不要忽略孩子的想法,也别随便否定孩子的想法,更不能压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们说得不清楚,说得不对,即使他们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讽刺他。小孩子的想法,本来就是“萌萌哒”,记下来,日后回看应该别有风味。让你的家庭民主、和谐,日复一日,孩子就可能一直保持“有想法”的状态。

被称为语文教学新生代领军教师、当今教育界新锐的杭州教师郭初阳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年轻父母不妨窥视一眼他的课堂,他在上《愚公移山》时,曾让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发散式解读,除了“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想法外,有的孩子想的是“生了个女儿,嫁了出去,没有再挖山的后代了”,有的是“移山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参加搬山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想法可谓多矣,成人不要总认为孩子是胡思乱想,是胡说八道。孩子平日或跟父母相处,父母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定论性”的“权威性”的但其实陈旧不堪的看法,让孩子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很重要。这才有可能培养出会思想、会写文章的人,说不定就出了人才。给孩子时间想,给孩子地方想,让孩子有产生想法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教育投入。

有想法会出好文章

笔者的孩子小学低年级时,曾在地方小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叫《爸爸的外遇》。孩子小啊,刚学写作文,怎么天天不见爸爸在家呢,班上同学问“你爸是不是有外遇,不管你们了”。被小伙伴这么一“点拨”,孩子还居然真有想法了,回家便告诉妈妈,并问爸爸哪去了。妈妈又把这事儿告诉了我。周日吃饭时,我跟孩子说,爸爸天天一早就去教室看班上哥哥姐姐上第一节早读,那个点儿你还没起床;晚上爸爸查完学生就寝回家时,孩子你已经睡了。老爸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一根稻草快要压死一只骆驼了,还外遇呢。要说这“外遇”,就是爸爸班上的学生。怎么着,这就让孩子写了篇作文,还登报了。如今,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偶尔与我谈起小时候的想法,聊起那篇作文,往事便历历在目,家中气氛暖暖的。

隔行如隔山,年轻父母可能不太知道语文老师是如何给作文评分的。作文评分看形式,更重内容。阅卷时一般首看立意。中小学生一般写作三五百、六七百字的文章,谈“爱国”“爱人民”等等大词儿,貌似有想法,实际上是套用,是喊口号,在阅卷者眼里,你写的无非是“正确的废话”。没得头绪,没得意思,没有多大意义。一个词:平庸。要不平庸,习作者要有生活、有体验,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物;要不浮光掠影,不走马观花,不漠然视之,不淡然处之。如此这般,“想法”自来,佳作驾到。

对物、对人、对事,没得想法,读别人的文章也就难以理解,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不容易沟通,人家的文章也看不懂或看不大懂,阅读领悟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作文和阅读是一体的,读写本来就是一件事。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有真知灼见,自然就要去学习,去做事。读书、看报、上网、劳动,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关注他人,都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关注“上人”,也关注“下人”,不求高大上,不看白富美,不写高富帅,也能出经典。鲁迅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处在社会底层,都是“下人”,但他们都成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有想法写下来留着

顾城有一首《无名的小花》,诗的结尾标注的时间是1971年初夏,该诗是诗人“割草归来,细雨飘飘,见路边有小花含露而作”: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

夸张点说是小顾同学诗兴大发,简单说来,就是诗人看到这路边小花小草,看到这自然之物,有了想法,动了情弦。诗人那时年轻,想法也美妙,看到小花也想起自己,写下来就成了有情、有趣、有理,传于他人、留于文坛的好诗了。

读书会有想法,看自然之物会有想法,走在路上遇事也有想法,为人处世每做一事都会有想法。怀想一下大宋词人苏轼一首很有名的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途中忽逢大雨,因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的人都感觉有点狼狈,“余独不觉”。雨过天晴,豁达、乐观的东坡先生想着自己坎坷的人生,加上遇上的大雨,他的想法(创作欲望)就来了,就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写下来的过程不仅是记忆的过程,也是使想法由模糊变得清晰的梳理过程,这个过程还是存放思想火花和作文素材以至作品的过程。生活中见物见景,感于心内,发诸笔端,形之于文,顾城、苏轼是范例。试想,如果诗人当时有想法,而不做记录,不写下来,那一时的想法就成了过眼云烟,像尘埃一样不知落于何处了。把想法留下来,办法就是写下来,记在本子上,记在日志里,存在网络上。每天记,养成习惯。哪怕丢在那里很久不看了,也许过了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两学期,再看那想法,现在又比原来想得更多了,更清楚了,更明白了,更深入了,是非也更分明了。真要写作文或者考试,写出来的东西里面有“想法”,那就是充实的,是有意思、有意义的。如同挖井,深入下去,就挖到水了,文章就不表面、不肤浅、不干巴。

文章写得好,人也长大了,思想也逐渐成熟。因为长期有“想法”就记下来,养成了思考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得一手好文章已经是次要的了。而因为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会在群体中超凡脱俗,出类拔萃,遇到竞争也会有一定的优势。那可比写好作文更了不得。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引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里的一段话,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思想贯通,便等于头脑解放。陶先生的话至今仍然给我们很大启发,年轻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天的孩子学会了顺从和接受,明天他就永远不会思考,他的睿智与创造趋向消失。新课程标准也曾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那么,父母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一直有想法,且把想法记下来。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