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百科 > 生活百科 > 健康保健 > 夏天养生保健 >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5种中医方法

1、穴位贴敷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的时候,先用酒精消毒,取直径为1cm左右的膏药,用5cm×5cm的胶布贴在穴位上。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盲、大椎、中府、膻中等。

2、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3、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4、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5、艾灸

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在夏季三伏天采用一定的方法,以预防其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冬病夏治适用于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痹症属风寒湿症,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关节疼痛;虚寒性胃肠道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医生提醒,冬病夏治切忌跟风。以下人群不宜冬病夏治,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严重的糖尿病、血液病等疾病患者及2周岁以下的婴儿。

三伏天如何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三伏天”。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药物,最易驱除体内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较多,医生根据病症不同,选择一两种方法来治疗。主要有:穴位药物敷贴、中药内服、针灸、药物注射、推拿、埋线、刮痧、拔罐、熏洗等。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药物敷贴,即在三伏天里,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至6小时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痹证属风寒湿者及其他虚寒性疾病者可试试艾灸。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当年就能见效,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几年。

冬病夏治的贴敷疗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着。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1、适合贴敷的疾病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

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针灸科疾病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2、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7月15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消喘膏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3、贴敷的不良反应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最后,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

冬病夏治的误区

冬病夏治是在疾病的缓解期来进行治疗,所以不可能立即见效,三伏天治冬病要在冬天才能感觉出疗效,有些疾病还须坚持几个夏天才能收到明显效果。不能因为没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稍微见效就停止治疗。同理,冬病夏治也不能代替其他日常治疗方法,最好将其作为综合治疗方法的一种。

夏天天热,人们都会贪凉。有些人认为反正治疗了,就可以没有节制地吃凉的、用凉的,这可能会使病情复杂化。

很多市民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皮肤发红、灼痛、起泡等症状。郑医生表示,这是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所致,从治疗效果上讲,起泡的效果比不起泡要好。如是小水泡可以不用特殊处理,穿宽松透气的衣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大水泡应到医院进行处理,一般7至10天即可痊愈。贴药时也不宜做过多运动,以免药物脱落。冬病夏治期间饮食应清淡,忌食海鲜、辛辣、肥腻食品。

药物穴位帖敷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3.孕妇。

4.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

药物穴位帖敷的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方法

哮喘

1、贴敷:用白芥子、细辛等四五种药物,碾成细粉,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背部的肺俞、定喘、膏肓等穴位上,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有温阳活血、定喘通络,控制哮喘发作等作用。2、药膳:用白参、蛤蚧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晚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

过敏性鼻炎

1、贴敷:用白芥子、细辛等四五种药物,碾成细粉,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背部的肺俞、风门、膏肓等穴位上,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贴三年。2、药膳:菊花、桑叶各15克,粳米60克,将菊花、桑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放入粳米煮粥服用,每日1次。3、自我按摩:双手指腹按揉迎香、印堂、攒竹、鼻通等穴位及眼鼻周围,以轻微酸胀但不疼痛为原则,每个穴位时间约1分钟。

虚寒性胃痛

1、贴敷:用白芥子、吴茱萸、细辛、玄胡等四五种药物,碾成细粉,用食醋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腹部的中脘、神阙,背部的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上,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有温阳散寒止痛等作用。2、药膳:取鲜芫荽(香菜)30克,白胡椒3克,水煎2次,取汁后用少许黄酒调和,早晚饭前温服。3、灸疗:艾条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炷灸中脘穴位。

慢性腹泻

1、贴敷:用白芥子、吴茱萸、细辛、附子、肉桂等四五种药物,碾成细粉,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腹部的天枢、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上,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有温中止泻的作用。2、药膳用薏仁米50克,莲子15克,山药20克,红枣5枚,芡实粉15克,煮成粥,当点心食用,连服一个月,可以健脾、止泻、增强肠道功能。3、灸疗:艾条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炷灸天枢、气海穴位。

冬病夏治的原理

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所在。

冬病夏治艾灸方法

三里灸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每日一次,勿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神阕 气海 关元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

方法:每次一支,对准穴位点燃,灸完为止,每日一次。

作用: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背腧穴灸

部位: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同神阕、气海、关元穴灸,但因穴位较多,为便于操作,最好到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可调理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治咳喘,许多穴位就是背部腧穴,也是夏天用阳位补阳的常用选择。

冬病夏治的时间

“冬病夏治”要想获得抱负的作用,挑选医治机遇非常重要。三伏天是全年最酷热的时节,一起人体也正处于阳气最为旺盛、气血晓畅、肌肤腠理松懈的状况。在此期间选用穴道贴敷疗法来防止“冬病”,将辛温发散的药物精制而成药膏贴敷于穴道,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温阳益气、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对“冬病”起到杰出的防止作用。

一般来说,“三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后开端,横跨“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气,分为初、中、末伏,共30天,还有些年份是40天。为适应地利,贴敷医治定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而当遇到历时40天的“三伏天”时,为了确保医治的连贯性,使每次贴敷的间隔时间一样,通常会添加一次,称之为“加强灸”。

需求提示的是,本来穴道贴敷作为一种医治办法,并不是只限于三伏天运用。数据显现,三伏天和非三伏天做穴道贴敷对防止“冬病”发生都有作用,只不过前者作用更好些。

夏季根治冻疮的15个偏方

1、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2、橘子皮煎水后洗擦冻疮部位,对治疗轻度冻疮效果也很好。

3、取狗油或者蛇油涂抹冻疮效果很好。当然最好是用纯的,自己熬。

4、将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后,涂冻疮患处能消炎、镇痛、去痒。

5、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6、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用五天。

7、取辣椒和麦苗按1:2的比例切碎混合,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去渣,趁热用棉花蘸药水洗患处,每日一次。如脚冻疮,可泡脚10分钟,此法用于冻疮未破者。

8、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9、将山楂1枚置于火炉上烧熟变软,稍冷后搓成泥状涂患处,同时将患肢置于火炉上方烘烤,边涂边轻揉患处皮肤,直到楂泥变干,洗去楂泥即可,每日治疗3~5次。

10、桂枝50克,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各20克,加水3000毫升,煎沸,稍冷却后即将患部浸于药液中,每日浸泡3次,每次20~30分钟。并用药渣揉搓患部,每剂可连用3天。一般用药10天以内,红肿、痒痛消失。此法简单、实用,且两年内不会复发。

11、将萝卜切片,用电炉或炭火等热源烘软,贴在冻疮患处,继续烘烤,距离与热度感觉舒适为度,过不了几分钟冻疮处有发痒的感觉直至肿消失。

12、选用独头大紫皮大蒜1个(普通的亦也),剥皮捣烂如泥,放在烈日下曝晒至温热,每天在生过冻疮的部位涂抹4-5次,连涂4-5天,可不再有冻疮。(若局部皮肤出现淡红或发痒等症状为正常现象)

13、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14、将新鲜鸡蛋煮熟,取蛋黄放在铁勺上榨出油,去渣后冷却备用。冻疮溃烂处,先用双氧水清洗,然后敷上鸡蛋黄油,外用纱布包扎,三五天即愈。鸡蛋黄油也适用于治疗湿疹、慢性皮肤溃疡、烫伤等。

15、风油精治疗冻疮: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少许涂搽患处,接着用手轻轻地揉搓,直至局部发热,每日3次,连续3周,适用于冻疮初起,局部红肿硬痛者,但冻疮破溃者不宜使用。在冬季来临时,每日取本品少许外搽患处,可预防冻疮。此外,用正骨水等亦可。

2016年三伏贴时间

2016年三伏贴头伏:2016-7.17--2016.7.26

2016年三伏贴中伏:2016-7.27--2016.8.05

2016年三伏贴润中伏:2016-8.06--2016.8.15

2016年三伏贴末伏:2016-8.16--2016.8.25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