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百科 > 1-3岁百科 > 1-3岁宝宝疾病 > 幼儿常见疾病 > 小儿痢疾

小儿痢疾

小儿痢疾多发于夏秋季,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

小儿痢疾的症状

(1)潜伏期:数小时~7天,,一般1-2天.

(2)普通型:起病急、高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上,内有粘液脓血,便后有沉胀、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3)轻型: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公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

(4)重型:每天大便数十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醇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⑸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衰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见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⑹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天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小儿痢疾的病因

1.病原 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杆菌。长约1~3µm;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对阳光极敏感,经照射30min即死亡;在60%时10min,在100℃即刻即可将其杀灭。在低温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几个月。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均可将其杀灭。在37%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应用去氧胆酸盐SS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可获纯培养。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阳性率较高。

2.分群 根据菌体O抗原的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 4个群,群内又分为47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A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此群对甘露醇不发酵,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无血清学联系。此群有1~12个血清型。A群1型为志贺菌,2型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为副志贺痢疾杆菌。

(2)B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有交叉凝集。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3)C群:为鲍痢疾杆菌(Boydii),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无交叉凝集。有1~18个血清型。

(4)D群:宋内痢疾杆菌(Sonne),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仅有1个血清型。但近年来按其发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产生大肠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个型。

3.流行菌 志贺菌属菌群较多,20世纪40年代以前A群为主要流行菌,在60年代初期几乎消声灭迹,但在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洲暴发流行,1972~1978年在南亚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受侵。B群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D群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跃居首位,占95%以上。1984年我国14省市收集的2274株痢疾菌株中,B群占65.8%,其次是D群占25.1%,A1群和C群分别占8.3%和0.8%。B群和D群仍是1980~1992年间北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株。在儿童中D群多于B群。1986~1988年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113株,以B群,福氏1、2型最常见占72.6%,其次是D群(宋内)占11.5%,A群(志贺)占5.3%;同期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66株,D群(宋内)最常见占66.6%,B群(福氏)其次占28.8%,C群(鲍氏)占4.5%,未发现A群(志贺菌)。

4.有关耐药性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高,由于各地应用的抗菌药物不同,各地报道的耐药性亦有差异。1988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7省一市耐药性监测,显示对四环素耐药率达71.1%~83.6%,磺胺54.4%~74.8%,氯霉素33.9%~35.8%,呋喃唑酮(痢特灵)53.6%~100%,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49.1%~97.1%。以下抗生素保持较低耐药率,庆大霉素29.2%~32.9%,多黏菌素E 20%,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2.7%~5.2%,卡那霉素21.2%~33.6%,新霉素由于近年应用较少,耐药率已降至12.0%~17.9%。喹诺酮类药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效果。据北京302医院耐药试验结果,耐药率很低,吡哌酸3.9%~5.7%,诺氟沙星4.1%,依诺沙星(氟啶酸)0.7%~0.9%,环丙沙星为0。近年来由于应用较多,常用喹诺酮类药耐性有所增高,诺氟沙星耐药率上升为26.5%~39.5%,环丙沙星上升为9.8%~12%。对菌痢喹诺酮类药仍不失为首选药。对于痢疾小檗碱始终保持稳定的中度敏感。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与减少耐药性的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敏感性。

小儿痢疾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还能产生外毒素。以上几种痢疾杆菌在临床上都能引起普通型与中毒型痢疾。鉴定病菌血清型,有助于追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判断预后,也有助于抗菌药物的选用。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致病。痢疾菌有较强的耐酸能力,因此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

2.病理生理改变 除结肠组织的炎症外,尚可引起固有层微循环障碍,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和脓血便等。

(1)急性菌痢:急性菌痢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及直肠最为显著。严重时可波及回肠下段。以渗出性炎症为主,可分为:

①充血水肿期:初起以卡他炎症,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发展为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覆盖于表面,随后黏膜表层组织及渗出的细胞坏死,两者融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糠皮样附着物即假膜。在假膜下残余的黏膜中,血管扩张充血,并有许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极度充血、水肿。

②溃疡形成期:黏膜上皮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这种溃疡一般小面积、表浅,边缘不规则,虽侵入到黏膜下层,但很少侵犯肌层,所以不引起穿孔。

③溃疡愈合期:随着治疗及人体抵抗力的增强,炎症消散,溃疡逐渐愈合。小溃疡可通过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大溃疡通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而愈合。有时瘢痕周围黏膜增生,呈现息肉。肠内病变由于感染的菌群不同而异。急性非典型菌痢分期不明显,病变较轻微,有的仅有肠黏膜的充血水肿。

(2)慢性菌痢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小儿痢疾的家庭护理要点

首先检查宝宝有没有拉肚子以外的其他症状,如发烧、呕吐等,如果出现便血或喝不了水应尽快去医院;如没有其他症状,可在家补水。但注意不要在宝宝呕吐后马上喂水,不然很快又会吐出。

其次,给宝宝吃些容易消化的东西,像粥、面条等,不要给他吃含有脂肪和糖分的点心。再次,宝宝每次拉完后要给他冲洗小屁屁,每天用香皂洗一次,再用润肤霜护理。最后父母处理完宝宝粪便后要及时洗手,以免在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染。 

小儿痢疾该如何治疗

1.清热化湿法:急性菌痢大多为湿热痢。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菌痢60例,结果在体温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恢复、大便培养转阴、末梢血象好转和毒副作用等指标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复方新诺明,口服)。本方由白芍、黄芩、黄连、黄柏、槟榔、马齿苋、广木香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有清肠化湿、调和气血、通腑导滞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黄柏、马齿苋等均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白芍有抑制痢疾杆菌、解痉止痛的作用;木香、槟榔增强肠蠕动,缓解胃肠胀气;槟榔还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等作用。[1]陈中洲用苦参薤白汤(苦参、薤白、山楂、当归、木香、甘草、白芍等)治疗痢疾78例,总有效率达95%。本方重用苦参,苦参清除肠中湿热。现代研究表明,苦参中含的苦参碱有抗痢疾杆菌的作用。薤白头辛通滑利,有温中通阳之功,能化秽浊之气;木香、当归行血调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之,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2.寒温并用法:刘百祥等用加味椒艾丸治疗小儿菌痢101例,疗效满意。方为乌梅、艾叶、川椒、赤石脂、干姜、槟榔、黄芩、黄连等组成,全方寒温并调,具燥湿运脾,导滞清痢之功。现代医学研究,川椒、艾叶、干姜为胃动力药,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乌梅改变胃肠道酸碱度,不利细菌繁殖生长;黄连、黄芩对痢疾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产物,使之排于体外,减轻全身中毒症状。[3]马洪源采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调和肠胃之功的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取得良效。

3.中西医结合法:梁贯洲用止痢汤加甲氧苄氨嘧啶治疗菌痢472例。止痢汤(由干石榴皮、白头翁、黄柏各30g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30ml,1天3次口服;TMP每次0.2g,1天2次口服,2天为1疗程,未愈可再服1疗程。儿童酌减。止痢汤中石榴皮内含鞣酸,有固涩作用,体外试验时对痢疾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敏感率83.7%;白头翁含有白头翁素,有镇惊、镇痛、抗痉挛作用,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二药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外治法:⑴贴敷法袁兴石用“贴脐止泻饼”治疗本病106例,取得较好疗效。方药配制:羌活、白胡椒、肉桂、丁香、青皮、肉果、木香各2g研成细末,以去核大枣4枚,生姜、小葱各10g,捣烂如泥,与药末搅拌均匀,再参入适量炼蜜,作成钱币大小的药饼。使用方法:药饼贴于脐上,以绷带围腰一周固定脐上,每6~8小时换药饼1个。此方具有散寒温中,止痛止泻功能。⑵灌肠法张中芳用大黄灌肠液治疗小儿急性菌痢62例,有效率达96.8%。此方配制:生大黄30g,加水500ml,武火急煎15分钟后,去渣成200~300ml药液,冷却备用。每次30~50ml肛门灌注,尽可能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利药液吸收。生大黄具有攻下积滞,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中的有效成分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运用生大黄煎汁灌肠可使有效成分不经胃和小肠的破坏直接进入病变的结肠和直肠而发挥作用。

小儿痢疾的预防

痢疾的预防要充分发动群众,展开广泛的卫生宣教工作,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小儿的卫生管理,讲究个人卫生,照看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改善饮水卫生,防止水源受污染,不喝生水;加强粪便管理,病人的粪便要用1%漂白粉浸泡或浇上沸水或撒上生石灰浸泡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粪池,病儿的尿布和衬裤要煮过或用开水浸泡后再洗;加强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加强环境卫生,灭蝇、灭蛆,食物存放要加罩防止昆虫污染;对于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这是控制痢疾流行的关键。对于不典型病儿、无症状带菌者(在儿童期少见)及慢性痢疾是重要的传染源,要早发现、隔离、治疗。必须注意使急性痢疾转为慢性的诱因,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其他合并症应及时处理。

小儿痢疾怎么办

1、将患儿隔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病室空气要新鲜,患儿的衣服要立即洗晒。

3、要卧床休息,按医生的嘱咐坚持吃药,治疗要彻底,症状消失以后,没有医生嘱咐不要自行停药,以免痢疾复发或转成慢性痢疾。

4、患儿有高热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吃些退烧药,发烧超过39.5℃时,要采取物理降温。

5、给患儿多喝些水,最好喝些糖盐水,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6、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患儿没精神、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时,可能是转为中毒性痢疾,应立即找医生治疗。

治小儿痢疾偏方

1.绿豆胡椒治小儿痢疾

【用料】绿豆3粒,胡椒3粒,红枣2个。

【做法】先将大红枣洗净,去核,与绿豆、胡椒共捣烂。敷于肚脐上。

【功效】清热解毒,祛寒湿。用治小儿红、白痢疾。

2.苦瓜汁治小儿红白痢

【用料】鲜小苦瓜5条。

【做法】将瓜洗净榨汁,过滤。每日服1或2次。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用治小儿红、白痢疾。

注:据《锦方实验录》介绍,某患儿,每日解红、白色痢疾六七次,经服苦瓜汁4次而愈。

3.绿豆巴豆枣泥止痢

【用料】绿豆3粒,巴豆10粒,枣2枚。

【做法】将绿豆、巴豆用布包好捶成细末,加枣肉共捣烂如泥。贴于肚脐眼的下部。

【功效】清热解毒。用治小儿痢疾。

注:本方系外用药,巴豆有大毒,切勿入口。

4.冰糖葵子汤治小儿血痢

【用料】冰糖20克,葵花子50克。

【做法】将葵花子用开水冲烫后,煮1小时,加冰糖。服汤,每日2或3次,可连续服用。

【功效】清热利湿。用治小儿血痢之腹痛下坠、恶心。

5.蒜泥马齿苋治血痢

【用料】独头大蒜30克,鲜马齿苋5()()克,葱白、芝麻、盐各适量。

【做法】蒜去皮捣如泥。马齿苋去掉老根,洗净,切成小长段,用沸水烫透,捞出沥干水气。芝麻少许炒香,捣碎。葱白洗净,斜切小片。将马齿苋用盐、味精拌匀,加入蒜泥、葱白、芝麻,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用治血痢、急性菌痢,有较好的抗菌、杀菌作用。

6.姜茶治红白痢疾

【用料】鲜姜10克,绿茶10克。

【做法】加水一碗,煎成浓茶水。饮用。

【功效】调补脾胃,清利湿热。用治红、白痢疾。

7.鳝鱼红糖散治久痢体虚

【用料】鳝鱼l条,红糖6克(炒),黄酒9克。

【做法】鳝鱼去肚杂,切碎,以新瓦焙干,和糖研末。温黄酒送服。

【功效】补气血虚,清肠内热。用治痢疾便脓血、久泻体虚乏力。

小儿痢疾是什么

小儿痢疾多发于夏秋季,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证分虚实,辨分湿热孰重。实证,治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热重于湿,宜清肠解毒,用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宜清肠化湿,用芍药汤。 

小儿痢疾的护理技巧

1、将患儿隔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痢疾隔离期一般为7天,在此期间最好把患儿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与其他人隔离开来,做到餐具单独使用,并每天进行15分钟的煮沸消毒;其他生活用品如衣物,被褥,台子,椅子,便器等,也应与家人分开使用,并勤消毒。

2、病室空气要新鲜,患儿的衣服要立即洗晒。

3、要卧床休息,按医生的嘱咐坚持吃药;另外,治疗要彻底,症状消失以后,没有医生嘱咐不要自行停药,以免痢疾复发或转成慢性痢疾。

4、患儿有高热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吃些退烧药,发烧超过39.5℃时,要采取物理降温。

5、给患儿多喝些水,最好喝些糖盐水,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6、注意保持臀部卫生。患儿排便次数多,因此需要精心护理臀部,每次便后都应该用湿纸巾擦拭肛门及臀部,然后再用清水进行清洗。

7、避免宝贝排便时间过久。患儿会频繁腹泻,如果每次排便时间过长,容易发生脱肛。

8、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患儿没精神、面色苍白或四肢冰凉,则可能是转为中毒性痢疾了,应立即找医生治疗。

如何区分小儿痢疾与普通腹泻

小儿痢疾预重于治,一旦儿童出现腹泻情况年轻的爸妈也不要慌张,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区别小儿痢疾与儿童腹泻。科普书籍《痢疾防治240问》中医学专家就教授了如何通过小儿大便形状对比和小儿活动表现做出判断,从而给患儿施加正确的治疗的方式。

大便性状对比:开始时像普通腹泻一样,大便多为水样,伴有呕吐,之后大便次数会增多,但大便量却在减少,性状也改变为黏液并带血丝,有较重的臭味等。

活动表现对比:发生普通腹泻的患儿不太哭闹,大便次数多,食欲减弱,但精神状态还挺好。患痢疾的患儿体温会升高,精神萎靡、烦躁,甚至惊厥。排便前因腹痛尖声哭叫,排便时用力或面部涨红。

小儿痢疾的饮食原则

孩子得痢疾是很严重的事情,照料不好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病症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做处理,不要惊慌,再没送到医院治疗之前,可以先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处理,让他们不会太危险。 

首先,急性期应禁食,清理肠胃。或根据情况进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滤过去渣的菜汤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饮果汁水、盐开水。一般2小时一次。还可喝红绿茶水。

其次,病情好转后,可食低脂肪少渣半流食,如米粥、肉泥粥、蛋花粥、菜末粥、龙须面、小薄面片及面包、蛋糕、饼干,新鲜果汁、菜汁。

最后,恢复期可用少油少渣软饭。干稀搭配,如软米饭、西红柿炒鸡蛋、氽丸子汤。

注意:急性期应忌油腻、荤腥、生冷、干硬、粗纤维不易消化的食物。忌用牛奶、鸡蛋、蔗糖,既胀气又不宜消化。

小儿痢疾的按摩穴位

痢疾为儿科最常见的一种肠道疾传染病,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痢疾常见的症状有发热、腹痛、大便里急后重,便利脓血等。除了给小儿进行必要的医治外,还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式帮助小儿快速恢复健康。

补脾经

位置: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腹螺纹面上。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清胃经

位置:胃经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的第一指节处,呈一条短直线。 

推法方法:用拇指指端由小儿拇指第一节处向小儿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直推100次。 

清补大肠 

位置:小儿推拿中的大肠穴位于小儿食指外侧近拇指端,为食指指尖到虎口的一条直线上。 

推拿方法:进行推拿的时候可用手指的指腹轻盈、快速、稳健的从小儿的虎口处往外推至食指指尖处,反复来回推200次。 

清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推拿方法: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200次。

推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推拿方法: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300次。 

推三关

位置:三关穴位于小儿前臂前臂桡侧端,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形成一条直线型穴位。

推拿方法:推三关可以补虚扶弱,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进行推拿时将掌心向内用左将小儿前臂固定后,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并拢,沿着小儿的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

摩腹

位置:小儿腹部脐周位置。

推拿方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揉天枢

位置:天枢穴位于小儿脐旁,水平肚脐旁开2寸。

推拿方法:用食指、中指指端螺纹面着力,在小儿腹部肚脐两旁的天枢穴处按揉100次。

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为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处。

推拿方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按揉小儿双侧足三里穴左右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此处可以健脾化湿,生发胃气,调整小儿肠胃功能,促进消化。

揉止痢穴

位置:在阴陵泉穴于三阴交穴连线的中点处。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端着力,在止痢穴处点按200次,以及局部酸胀小儿可以耐受为度。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